当前位置:首页 > 八字 > 正文

同治戊寅年是哪一年

桥,是给过路人搭行的。过去几十年,贵州在喀斯特地貌上遇山开山,遇水架桥,越来越多的桥拔地而起,成为城市建设的见证者、行人的陪伴者。桥的建立让贵州人走出去,让客人走进贵州来,在一定程度上是一座城市的精征。

同治戊寅年是哪一年

“桥城”是都匀的另一个名字,都匀地处山川起伏之域,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是都匀的必然之举,修桥补路、乐善利济,继往开来、造桥不止的精神,成就了都匀“桥城”的美誉。在本届绿博会园区内,桥也被赋予了新的使命。

绿博园共设56个展园,采取“范式传承、顺势设计”的策略,形成“一心、两环、两带、五区”。但无论是“一心”还是“两环”亦或是其他的规划,桥梁的搭建是串联起整个绿博园规划的“核心纽带”。绿博园里有大大小小的桥梁,但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这7座“诗桥”。

这7座桥是用都匀已不存在的老桥名称命名而来,其寓意并不是要简单地恢复老桥名称,而是要推陈出新,通过这些名称,发掘历史,传承文脉,再现这些名称里所

的、根植于这座城市的经历和情感,以及这些名称里所寄托的都匀人的历史人文情怀和黔南人的当代人文理想。

以诗命名,老桥新用,桥与城的故事要说给游人听。

迎恩桥

迎恩桥是绿博园里最大的桥之一,桥上颜色橙黄相间、横跨湖水两边,十分亮眼。该桥虽是“新生”,但故事却由来已久。据明代弘治13年(1500年)《贵州新志》记载:原版“迎恩桥”在都匀城北一里。距今有近500多年的历史,今已不存。500多年来,迎恩、感恩、是都匀人常常挂怀的理念和情怀。及至现代,都匀先后有迎恩区、迎恩公社、迎恩中学、迎恩村等。如今,贵州、黔南、都匀县县通高速,乡乡通油路,村村组组通水泥路,经济各项事业飞速发展,为了感恩党和的关怀,特取名“迎恩桥”,寓意要把党和的亲切关怀转化为感恩奋进、砥砺前行、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力量。

乐善桥 李宁 摄

乐善桥有一个“艰难”的故事,历史上曾几经修缮。据《都匀县志稿》欧阳朝相《代文渊记》记载,乐善桥,原名刘公桥,在邦水,道光年间,由刘某募建。清代同治戊寅年(1878年)水毁,后乡人合力,历时三年才修复。光绪戊申年(1908年),大水淹没未及修补,1914年水灾冲毁该桥。6年间两次大水,匀城百里之内的桥梁损坏几乎殆尽。后刘公子孙及乡人,各以其力协赞,用一年零一个月才修复该桥。取名“乐善桥”,寓意要传承屡毁屡建、造桥不止的集体精神,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而奋勇前行。

谪桥

谪桥的故事则充满朦胧的浪漫韵味。谪,原指下到凡间后的一种状态,引申为才情高超、清越脱俗的人物。谪桥原在都匀龙山上,“谪桥”一名

明代诗人邹元标诗里。明代的王阳明路经黔南,明代的张翀、邹元标、陆粲等谪戍都匀,对开启黔南乃至贵州的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受到了黔人的尊崇。同时他们悠游都匀,觞山乐水,抚平了被贬谪的忧结,他们谪居基层,体恤民情,旷达不羁的生活,丰富了都匀谪文化内涵,是都匀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取名“谪桥”,寓意都匀是人间的安居之所。

雁序桥

雁序桥造型别致独特,桥梁为7孔,中孔大,并以中孔为序两边依次排列3个小孔,使桥形犹如长空雁序。桥名出自清代都匀进士陶廷杰所作诗歌《雁序桥》,诗云“连珠高建龙蟠石,伐木平铺雁序桥。”取名“雁序桥”,寓意向头雁看齐、跟着核心走、着眼于大局、坚定南北方向,一心一意跟着领头雁飞翔。

梦遇桥

梦遇桥则与张三丰有关。都匀城北五里有梦遇山,山下三江汇流,张三丰曾观澜于此。张三丰专惩世间不平之事,张三丰在老百姓的文化生活中,常常成为正义的化身,这是广泛流传于贵州的游侠文化故事之一。桥取此名,寓意常怀公正之心、常行正义之举。

涟溪桥

涟溪桥如其名,与水有关。因此桥处在洛邦河与东湖的交汇处,洛邦溪水注入湖中形成一片片涟漪,故取此名。寓意溪流永远是江河湖海的源泉。

永济桥

永济桥是咸丰元年清代都匀进士陶廷杰所建,据《都匀县志稿》载,永济桥,在都匀城北二里许,但此桥今已不存。进士陶廷杰建桥时曾以此赋诗一首来形容永济桥之形。正如诗云,“安得虹腰波上卧,不教雁侣泽中嗷;倾心孟子谈王道,十二舆梁压翠涛。”修了桥,老百姓就不会为渡河而发愁了。取名“永济桥”,即唯愿此桥永远利济过往的行人,使人们不至有涉水之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