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南籍翰林陈春英●文/余泮浩
一、史志记载
潮州为岭南文化古城。自唐代宰相常衮、文学家韩愈刺潮,兴学育才,人蒙其教之后,名贤辈出,素有海滨邹鲁之称。潮州城内,牌坊林立,学宫右侧(旧作域坊)有清代海阳知县冯笏建造的潮州解元坊,坊中刻有历代解元名字,其中就有澄海县苏湾都东岱美乡的陈春英。
清·光绪二十六年刊本,卢尉猷修、吴道鎔编纂的《海阳县志》卷三十九·列传八载:“陈春英,字华澄。生而颖异,读书目下十行,一览辄记。弱冠补员,康熙辛卯领乡荐第一,授内阁中书;选庶常,授检讨;丁酉充顺天乡试同考官;戊戌分校礼闱,所得皆名下士。时词官多以搏蒲、燕饮矜风雅。春英澹泊宁静,退朝,门无杂客,斗室绳床,手一编不辍。或欣然有得,作绳头小书注其旁。积日累月,架上书注几遍。考据精核,为文兴会,伸纸疾书,起伏变化无定态。辛丑以甄别罢职。一肩行李,飘然出都门,怡如也。归里后,杜门却轨,不交当事,惟日以汲古注书为乐。”又载:“陈春英,由澄海学,翰林院检讨。”这些文字,是
陈春英生平事迹最具真实性的历史记载。
二、搬家游学
斥地迁界,是清初者为割断东南沿海和郑成功的
而采取的一项措施。康熙元年,兵部尚书苏纳海被朝廷派至闽粤勘迁事宣,东南五省的沿海纵深五十里内被划为无人区,筑小堤为界,限三日之内在无人区界内百姓必须内迁完毕,逾期不迁者杀无,有敢逾越过界者也同样杀无赦。
潮油地区直接受其祸害有饶平、澄海、潮阳、惠来四县。澄海辖地狭而小,纵深没有一处地段超过五十里。本应在诏令公布之日全县栽撤。因当时澄海南洋出了一个许龙,官拜水师提督,人们尊称其为“许总爷”,他不忍家乡流离失所,设词抗命不迁。至康熙五年六月,因为有司迫迁甚急,南洋一隅也保不住了,终被裁撤进士陈春英的祖父陈延喜便在这个时候举家从苏湾都东岱美乡迁往意溪居住,时春英才两岁。陈家遂迁潮州,但其籍贯依然在老家,故陈春英长大后,读书应试都以澄海籍贯入学。光绪《海阳县志》载:陈春英“生而颖异”“一览辄记”,聪明于常人,书看一遍,便能全部记之脑海。且好学不倦,四处游学,寻师访友学习心得,弱冠之年便取得县学生的资格,俗称秀才。嘉庆版《澄邑南砂林氏大宗重修族谱·遂溪记》载:“庚午秋,余承命为遂邑司训。道由省会,见夫场事方殷,未遑赴邑,权坐任于五羊。越十月,至遂而视事焉。始至之日,公堂圮毁,取其旧署而。前创草堂,后仍寝室,凿井改路,而处其中。方此之时,寂寥甚矣。忽阍者报有二士至,接之,乃陈、蓝二君也。夫遂去潮二千余里,山川悠远,乃亲朋罕至之地也。即至矣,必为亲眷而来,不肯越境一步,以波及亲末也。今二君顾余二千里外,虽地邻石城,而其意气俱足千古矣。余时欢甚,命童仆取酒同酌,作歌而形骸两相忘也。”这段记载是南砂乡贤林青门所撰的,“陈、蓝二君”之陈者,即是陈春英,庚午年为公元1690年,此距离他中解元还有二十多年之久,“二君谓谁,中表之亲蓝君元振,先友陈钰侄孙春英是也。”此说明林青门是陈春英祖辈的故交。此次游学,主要是拜访本地先贤取经的,正如文中所述:“夫君子读数十年书,畀得一位,以行道于天下耳。位之大者,道及于方内;位之小者,道及于一邑。今遂庠虽小,还有诸生之可教焉。朴鲁者,泽以尔雅:浇薄者,诲以淳厚。庶变其风俗,同于上国,而吾道可行也。”尔后,鼓励陈、蓝二君说:“今二君以
天下,而意气待余,不让古人。如此行将推其所学,致君而下,以
福国,以意气及人,扩民胞物与之怀。大酬素志,是余所厚望之也。二君其勉之哉。”此次之行,二人可谓得益匪浅,为陈春英今后仕途帮助不少。
三、科考趣闻
陈春英举家迁居潮州意溪,其家庭并不宽裕。据说他中秀才后,几度赴乡试皆未遂愿,况家境贫寒,故终日郁郁不乐。某年,科期又将至,亲友们都鼓励他再去搏一搏。因有过几次失败,对功名信心不足,时澄海人有来山顶公台露宿、求公托梦的习俗。于是,为碰运气,春英决定到山公台圆梦,依据梦兆再作是否赴考的决定。那夜模糊之中,忽翁告诉他:“海底捞针日,功名成就时。”醒后,他细细揣摩梦境,“海底捞针?”岂不是预兆希望渺茫?一时他觉得心灰意冷,遂把赴考之事置之脑后。一天,陈春英的一件长褂破了,要妻子蔡氏缝补一下。其时,蔡氏正在剁猪菜,脱不开身,便说:“破一个,你自己动手吧。”陈春英也觉得有理,便问:“针线在哪里?”蔡氏说:“插在门板上。”原来,他的妻子上次缝补后怕针线失落,便插于门板的对联纸上。陈春英上前寻针,见针不偏不倚插在“福如东海”的那个“海”字中间。这时,他猛然想起山上得到的梦兆:“海底捞针日,功名成就时。”这不是应兆了?他欣喜万分,取下针,对妻子说,多谢娘子相助。由于家况不佳,没有盘路,一时苦无良策。那怎么办呢?据清·嘉庆《澄海县志·隐德》载:“银砂乡陈华,字文长,苏湾都人,监生,质直好义。当济人之急。康熙年间迁界,负母携弟寄居郡城。及展复,亲故中有困顿者,悉周恤之,俾得同归。其乡族侄春英,幼聪颖好读书,家贫几不能卒业,助其资脯,遂得捷南宫,授馆职。人以此多之。邑令张鲤书:‘齿德俱尊’以旌其庐。”这样,陈春英终于有盘省城应试了,且一举夺魁,中了解元。《国朝科场取士名册》载:“康熙五十六年辛卵科,主考张为经,山东人,吏中;金璞,顺天人,中书。”本次取土七十七名,第一名陈春英(澄海):第二名萧宸捷(大埔)……因有以上圆梦趣闻,故在本地便流传有“大海捞针”的。
四、洁身自好
陈春英于公元1711年“领乡荐第一”,中“解元”头衔,并于“癸巳成进士”。时为康熙癸已年。
陈春英以三甲第二十二名进士的身份,参加朝考,成功晋级,进入翰林院学习,散馆后“授检讨”。丁酉(公元1717年)充顺天乡试同考官。再于戊戌(公元1718年)分校礼闱,这是礼部主办的会试。
在朝为官时,“春英澹泊宁静,退朝,门无杂客,斗室绳床,手一编不辍。或欣然有得,作绳头小书注其旁。积日累月,架上书注几遍。考据精核,为文兴会,伸纸疾书,起伏变化无定态。”这比起那些“以蒲(古)、燕饮(宴会)矜风雅”的来说,可谓天壤之别。那些在翰林院任职的,多以及宴饮,或以吟诗作对为风雅之事。唯独他洁身自好,认真钻研学问。一书在手,便会不停顿地读下去,每有所得,便用小楷毛笔批注在字里行间。日子久了,书架及床几上都摆满经过他批注的书籍,并且反复考证,把
分析得很透彻。在批注上,书法不拘一格,书写尽致,起伏变化没有固定的形态。
陈春英在“辛丑以甄别罢职”。此因他年老体衰,不能再任职,故“一肩行李,飘然出都门,怡如也。”时为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
五、创办书院
“归里后,杜门却轨,不交当事,惟日以汲古注书为乐。”陈春英回来后,不与地方上的来往,每天阅读古籍进行校注,以著书为乐事,研习学问,有诗文集。家乡宗亲闻知春英回潮,族老们商量之后,请他为本族—恪祖派撰辈序诗。晚年的陈春英,在居住地意溪建有一座二进式灰瓦结构的“文昌阁”,前殿文昌帝君,后面作教授学生、培养人才的场所。可惜现在已面目全非,被重新盖房不能窥其原貌。现意溪中心小学的前身,是他在雍正初年(约1724年)创办的“意溪书院”历经变迁而来的。在澄海溪南上岱美村,现尚存其祖居“太史第”。陈春英卒于雍正戊申年(公元1728年),享年64岁。
在潮州意溪陈春英旧居门前,原有旗杆二副,现已看不到,据说旗杆石被迁移后,筑于原意溪公社灰窑的围墙之中。这两副旗杆石,应是陈春英本人和他的孙子陈颐璧中举人或进士所竖的。现陈家尚存《皇清检讨陈西岩先生墓志铭》石刻残碑,上面刻字如下
皇清检讨陈西岩先生墓志铭
赐进士出身,诰授资政大夫,抚湖北等处地方提督军务;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前巡抚陕西等14地方理军军务,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变部右侍郎总督仓场,户部右侍郎詹事府侍讲学士,提管顺天等处学政,国子监祭酒,充丙辰科会试同考官,右坊右庶子兼翰林院侍局洗马兼翰林院修撰,国子监司业,充□□□□□□□□□□□□
日讲官起居注,丁未会试同考官,翰林院编修,丙午科福□副主考,翰林院庶吉士□□□□受纪顿首百□□□□
日讲官起居注,□□□翰林院侍讲学士充己未科会试同考官前翰林院庶吉士门下晚生吴泰顿首百□□
吏□□□江西□□乙□□同□□官□□门下□□生□□大小□□又一分□□士人。
还有一残块呈三角形,上面的文字难以辨认,有待进一步研究。
六、书香世家
陈春英之孙陈玉许,乳名典,讳颐璧,号藻堂,于康熙戊戌年二月十六日(公元1718年)出生,配智全王氏。他在1750年中举人,二年后联捷进士,卒于公元1770年,享年53岁。陈家可谓科甲联芳,人才辈出。
陈春英生一子,传二孙,长孙一家后返故乡苏湾都东岱美乡居住,现人口50多人,出了几个大学生:次孙即陈颐璧,仍居住于意溪,现有人口也是50多人。陈春英六世孙,人称“庭丰”的陈敬三先生(“武”字辈),一生以教书为业,颇有建树。此外,有在湖南工作的陈正先工程师及的陈绍先先生。居住于意溪寨内灰埕头祖屋的陈壮先老人一家,从事手工业工作,家庭和睦,尊老爱幼,并自1982、1983、1984年起,连续三年被评为意溪镇“文明和睦家庭”、潮安县“和睦家庭”、潮州市“五好家庭”。陈壮先老荣获1982年度潮安县“劳动模范”称号。正是“书香门第春常在:文明家庭世泽长。
七、渡口轶事
在陈春英的后人陈五噯家中,有一份《东里溪大渡序》文。原件纸质,高10公分,横24公分,折页线装本,共六页,以绳头小楷毛笔书写。中载“东里溪大渡系私渡,载之邑乘,船号江陈和,乃十二世族祖春英公与市乡江解臣等公共物产,康熙五十三年,江解臣等将名下应得一半物产,契卖与春英公子,嗣后东里溪大渡,归为春英公己业,有红印契,“永为子孙执据照管”。又““过客每人捌文,十三乡内异姓一半,族人及市的江姓均免收(备注:因陈春英系市之外甥,其祖二房围内女,故享受与陈族免收渡资同等待遇”。)因有此规定,外乡人为省钱,常有人冒认宗亲浑水摸鱼。艄公不可能与每位搭渡者都认识,因此逢生客,艄公必先询问,诸如“乡何处?姓甚,名谁?”因十三乡以陈姓为主,被问者若不是十三乡陈姓,便会露怯。为不让识破,搭渡者总会冒充姓陈。应付追问时,则会含糊其词:“是唉……吓唉……怎呢唉”。“人在舟中,舟行水中,未几靠岸,各自西东”。于是,摸混搭渡过溪者习以为常,而撑渡者以渡人过溪为己任,“唉呀唉,三句唉挨便过溪”便成当地人一则笑话而流传下来。《东里溪大渡序》又载:“至春英公墓在梅浦、颐璧公墓在市,每年选定农历十二月十四,全日祭扫,各佃户于十二月初十,先备七兑银共壹拾元,交派下子孙办祭品之用,该银系作祭业,不得先支,以防变异主佃永远照行,其子孙不得减办失祭,其佃户不得借口推诿,子孙备办酒席棵品桌面香帛茶烛,先期请族内各房绅士,每房于此日自举一人,诣墓谒拜,既午在山赴席。”这段记载说明陈春英公孙的墓在今溪南界内,并在过去每年农历的十二月十四日活动。在潮州意溪陈春英的后人家中,现尚存残破族谱一本,所载与《东里溪大渡序》所载相同,这些发现,对研究本地的人文历史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参考资料:《海阳县志》、意溪陈春英后人提供《陈春英其人其事》。#疫情在家读好书#
上一篇
光绪戊戍年 是公元多少年
下一篇
87年属什么生肖的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