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回 港囗宋氏与“洪武赶散”
港囗宋氏为续修《宋氏族谱》明确记载:吾宋氏本苏州世族也,前明道真公由苏迁泰之港口,遂为此地之始祖。
《宋氏族谱》明确记载:吾宋氏本苏州世族也,前明道真公由苏迁泰之港口,遂为此地之始祖。
《泰县氏族略》、《泰县著述考》记载。明初宋道真由苏州迁泰州港口,后门支迁居泰州城内。
上述两段文史记载说明泰州港口宋氏源自明代初年现江苏的苏州。苏州在中国版图中的历来属于富庶地区,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富庶地区的人为什会迁居当时比较贫困的苏北里下河地区?当时发生了什么,让人们非得要拖家带口背井离乡而迁往贫穷之地?
笔者带着疑问走访亲邻,查资料看典籍,上求回答,综合各方面的反馈,都指向一个目标,富庶地区的人迁居当时比较贫困的苏北里下河地区是因为明初长达二三十年史称“洪武赶散”运动。
一说元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朱元璋占领淮河两岸的地域。战乱使淮河以南及周围地区人口出逃,毙殆尽,苏北淮河地区赤地千里人口锐减, 亟待充实。同时,江南地区的地主阶级人士有很多依附吴王张士诚的情况。为了巩固新,明初在上的一项重要措施,就是进行强制性的大规模。
另有“洪武赶散”源于明太祖朱元璋对苏州府的人没有好感说,朱元璋认为苏州府的人在元末的群雄争霸中力挺吴王张士诚(时泰州白驹人,另一支义军首领,在苏州称吴王。还有一支义军陈友谅,最后都被朱元璋击败。),让明军吃尽了苦头;另一方面,苏州业氛围浓厚,商家巨子众多,和农民出身的朱元璋价值观相差巨大。出于这两方面的考虑,朱元璋做出了迁出驱散大量苏州府望族,填充到贫困的江淮一带的强制性的大规模运动。
但是不知什么原因这场始于洪武初年,其后持续达二三十年强制性的大规模活动,却未见于明朝任何史料档案典籍记载。
官府无正式记载,但现存的长江以北淮河以南广大地区,众多地方志及家谱族谱资料显示,史上江南富庶地区的民众被强制迁居贫困的苏北地区大规模持续达二三十年的“洪武赶散”确真实地发生过。
众多资料显示,苏南地区人口的动荡,始于元末明初的乱世。这次人口的动荡的特点是历史上大多数人口迁移几乎都是由北向南,而这次的迁移方向却完全相反,由官府掌控直接向北直至淮河南岸。
第一波苏州向外的,是往北方驱散。这并非苏州地区众人之愿,是被明官府强制逼迫所致。
强制性的大规模将江南地区商家巨子大族迁出,既打击分散了苏淞杭嘉湖地区士绅望族的力量,同时还可以防止张士诚残部再起;又能让已经被战争,一片荒凉的皖北苏北各地尽快恢复生产,重新繁荣起来。朱元璋的这个迁出驱散动作真的是个好计谋,一箭数雕。不管是何种原因所致强制性的大规模的,作为上的一项重要措施作出后,各相关府州县很快就有了行动。
苏淞杭嘉湖地区
于是乎苏州府、松江府及杭嘉湖平原广大地区民众陷入了长达三十年的鸡飞狗跳的深渊。被官府盯上的民众一批又一批,不知有多少批被押送至淮河以南的众多地区垦荒种田。据说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迁苏、松、杭、嘉 、湖诸府之民4000余户至临濠垦田。有相当一部分安置在长江以北至淮河的众多地区。此后几十年中,都有将江南的民众的事情发生。
从洪武九年至二十六年(1376-1393),扬州府的陆续迁入,新增总数达14万人,其原籍
苏南,浙北,江西等地。
在洪武二十六年(1393)扬州府74万人,民籍中及其後裔约50万人,除崇明外,
苏州及苏南,浙北地区的占总人口的一半。
大批江南民众由苏南迁到江北后,大致主要分布在京杭运河、淮河以南的范围内。
根据现存的地方志及族谱资料:在泰州落户的江南民众有翁、朱、宋、陈、卢、吴等25氏族,其中由苏州迁来的达21族。
部分文字源自
络,收集整理而成,谨向诸位原
致谢。若有
,留言即删。
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回分解